编者按
“十四五”规划提到要“加快数字发展建设数字中国”。把握数字化机遇、释放数字活力、发挥数字经济新优势已经成为时代使命;顺应时代变化、全面提高数字化水平,重构企业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企业重要且紧急的任务。
那到底如何理解数字化?企业又如何快速响应,利用、大数据等新技术进行变革?针对数字化的相关问题,编者采访了格创东智咨询与解决方案总监李楠。
数字化如同建立在帆船上的大航海时代,建立在火车上的工业革命,建立在汽车上的内燃机革命一样,每一次交通能力的进阶,都会带来对人们生产生活方式的变革,在现在,我们称之为“数字化”。
李楠表示,其实数字化并不是一个神奇的东西,它的本质,是一次“链路”的升级。如同轮船连接了大陆,火车连接了城市,汽车连接了乡村,数字化将世界连在了一起,创造了信息的链路。
而数字化与制造业的碰撞,让工业互联网站上潮头,究其原因,是因为制造企业也很难接受大刀阔斧的转型,只能缓慢的不断尝试,在互联网以月计的更新速度下,制造企业根本没有竞争力。
打破认知路障,通过数字化开辟新未来
据编者了解,格创东智成立于2018年,不仅服务于TCL内部,也对外服务其他类似的高端制造业,涉及半导体晶圆制造、集成电路、显示及材料、新能源、3C电子等。
从过去发展经验来看,传统制造企业的转型往往是一个痛苦的过程,因为越是完善的传统企业,利益相关的部分就越多。
因此,转型过程中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先前柯达舍不得胶卷业务,最后活活拖死了自己。
而数字化是大势所趋,只有跟上时代发展的脚步才不至于掉队,但并不是每个企业都有接受变化的勇气。
李楠认为,数字化带来的产业升级,就是数据和信息高效整合的全新模式。
从模式上看,数字化能力在不断迭代演进,通过更贴近消费者的技术手段,帮助企业改变传统管理模式和业务模式,更进一步重构企业商业模式,提高其行业竞争力。
此外,原本困于一城一地的制造企业,得到机会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数字营销网络。
然而这种变革,对习惯于做好自己事情的制造企业而言,接受这种变化之前,存在难以跨越的认知路障。
但是,总要有人去做这些事,去尝试着适应信息更透明更直接的市场,甚至用数字化的方式,去强化自己的生产力。
商业是变化的,而这个时代的商业变化的尤其快,墨守成规,躺在自己的舒适区里,可能就会被时代淘汰。
而积极拥抱变化的企业,往往才能在各自的行业中,开辟出新的未来。
通过场景落地,技术助推工业互联网发展
工业互联网这壶酒,各种酸楚,谁饮谁知道。
中国早在2013年就提出了工业4.0概念,即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根据信通院发布的报告,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附加值规模在高速增长阶段,预计2020年工业互联网产业经济占GDP比重约有2%,对经济增长贡献将超过11%,成为国民经济增长最活跃的领域之一。
李楠表示,企业改革一定是自上而下,通过一把手去推动数字化转型,然后围绕应用场景落地,逐渐链接更多应用,最终构建工业互联网生态。
构建生态是格创东智的目标,也是基于自身优势制定的发展战略。
一方面,背靠TCL强大的制造基因,让格创东智有长期的实践经验和成熟的解决方案,能够持续打造“爆款”;另一方面,工业互联网基于全局的优化的逻辑适用于已有一定信息化基础行业,尤其针对先进制造业的数据价值变现方向,而制造行业本身也在高增长,效率提升带来的经济价值足够大,半导体、新能源、3C行业就是筛选过后的最好选择。
李楠介绍到,东智工业应用智能平台不仅具有强大的工业现场数据采集和处理能力、灵活自助的工业模型构建能力,同时内置丰富的工业数据分析呈现能力。
通过这一平台,格创东智能帮助生产一线的业务用户快速引入新技术、新业务逻辑和新系统,将海量数据汇聚形成数据驱动的强大动力,赋能工业数据价值变现。
而借助技术,工业互联网将迎来巨变。随着5G的铺开,传感器可以安置在流水线上的每一台机器,每个履带上,用迭代模型的方法迭代生产效率和精度。
更进一步,甚至可能会有人工智能来调控生产,互联网的算力,赋能实业,新一代智慧化生产,这才是真正的机会所在。
格创东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会聚焦工业现场,采集关键装备制造、生产过程、能源供给等环节的相关数据,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相关数据进行管理和分析,及时发现生产过程中波动和异常,在保证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可相应地对生产过程、设备、能源供给及人员等进行调整,实现生产过程极致的提质降本增效。